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

43 章節 「身敎」勝於「言敎」

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
無有入無間,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
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
天下最柔軟的東西,勝過天下最堅硬的東西。「不去佔有」才能不受空間限制,我是用這樣的方式了解「無為」的好處。「身敎」及「無為」都是世人聽過但聽不懂也做不到的事。

本章用字優美,意思也簡單。老子再度強調「不言之敎」及「無為之益」的好處乃天下無敵!青少年為什麼會有叛逆期?你要他往東,他就往西。因為我們大人常常命令小孩做一些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,所以當小孩長大開始有自我意識之後,他當然處處跟我們作對!

什麼是「命令小孩做一些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」呢?

很 多啊!我們是不是要小孩多看書,結果我們自己都不看?我們是不是要求小孩不要打機,結果自己忙著回覆whatsapp 而忘了跟小孩聊聊天?我們是不是要求小孩認錯,結果自己犯錯時卻不願在小孩面前認錯?小孩很聰明,不會沒看見父母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,很清楚父母是否「說 一套,做一套」。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注意。

「天下之至柔」不就是你對孩子的愛嗎?一個簡單的擁抱,勝過打罵千萬!

42 章節 《易》的宗旨不過就是「凡事不要太極端」而已

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
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
人之所惡,唯「孤」、「寡」、「不穀」,而王公以為稱。
故物或「損」之而「益」,或「益」之而「損」。
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
強梁者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。

「道」 產生一,一再生二,二又生三,三就可生萬物。萬物的組成都是原子負載陰性的電子而環抱陽性的質子,互相沖刷結合成為中性的分子。人最厭惡喪親、喪偶及糧 荒,王公卻拿這三種厭惡來稱呼自己。所以萬物或是減少後增加,或是增加後減少,沒什麼了不起。別人敎的這種學問我也會敎,這種知識的最高準則就是:逞強好 鬥的人,下場就是不得好死!

本章是老子唯一提到陰陽概念的章節,但是非常精彩!也是老子最容易被誤解的章節之一。每次我讀到這一章,都不禁莞爾一笑:老子好像對《易》的印象並不好!《易》本來是占卜書,被儒家用來做為自然科學敎科書,而且這個自然科學還可以擴大解釋到人生哲學。

《易》由三個陰陽爻組成八卦,再由八卦兩兩一對組成64卦,彼此又有錯卦、綜卦、序卦複雜得要命,解釋為人生哲理更是玄之又玄。因為難以解讀,各家學者又再寫《彖傳》(上下兩篇)、《象傳》(上下兩篇)、《繫辭傳》(上下兩篇)、《文言傳》、《序卦傳》、《說卦傳》、《雜卦傳》等篇章(統稱「十翼」)用以闡述、解釋《易》,結果本來應該很簡單的《易》,變成一個龐然大物,學生不易懂,老師自以為懂得也變驕傲。

結果透過本章的說明,我們知道:八卦的三個爻,不過都由「道」生之,透過陰陽排列成64卦,用來解釋天地萬物。萬物有陰陽的原理在於:各種原子都有帶負電的電子環繞帶正電的質子,這就叫「萬物負陰而抱陽」,不同的原子帶著不同的「正電」或「負電」,所以可以互相結合,結合之後不帶電,才能形成穩定的「分子」,這就是「沖氣以為和」。2500年前的老子學說竟然吻合現代物理學的原子說,令人不可思議!

帶負電的電子包覆著帶正電的原子核,碳原子有6個帶負電的電子,原子核就有6個帶正電的質子,這就是「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」。(圖片來源: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f2XUC-ifFjhi_0EaVTXl7A5VCdj8kxiQ6cK8A32tdUd04InecBCeB4_FjnY4kw-4OCvyVUrMxolpLSQ4P1scg67rziet7FBOhJteZn9Mwb1kqr9f9EtRh_10iEl8QhB79GliwModh2gQ/s1600/c-atom.gif

當 然老子沒有提到「易經」這個名稱,我認為他對《易》印象不好也只是我個人推論。不過本章有太多巧合令我不能不如此推論。首先,八卦之中的每一卦都由三個爻 組成,就是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」,每個爻又分「陰陽」以象徵萬物,「損」、「益」又都是《易》64卦中的兩卦,更是一對綜卦(益卦與損卦互相錯綜,也就是卦象上下相反,就叫「綜卦」),難道不是在說《易》嗎?

  損卦 山澤損。損,有孚,元吉,无咎可貞,利有攸往。曷之用,二簋可用享。

《翻譯》減損,有誠信,則元吉;沒有罪咎而可以守正(站得住立場),有長遠的利益。要用什麼來供俸?簡單兩個盤子的食物就可供俸祭祀了。只要誠心,供俸簡單的兩盤祭品即可。
  益卦 風雷益益,利有攸往,利涉大川。
《翻譯》增益, 利於遠行,可以涉險渡大河。 (比喻可以涉險以行事,可以渡過危險)
我為什麼說老子對《易》印象不好呢?試看老子後段說「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強梁者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」。請注意老子說「人之所敎,我亦敎之」時,其實是在不爽那個「敎」的內容,所以後面才會接「強梁者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」;例如,老子講「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」(《老子》第20章)時,其實是在罵那個「畏」的內容,所以後面才會接「荒兮,其未央哉!」(荒唐啊!到底有完沒完呀!)。
老子認為《易》其實沒那麼複雜,它的宗旨(敎父)不過就是:「凡事不要太極端」(因為強梁者不得其死)。
南懷瑾老師說的好:「《易經》六十四卦中,沒有一卦全好,也沒有一卦全壞,好中有壞,壞中有好。只有一卦比較起來算是六爻皆吉,那就是《謙》卦。所以佛家教我們學空,戒律上第一個要做到謙虛。試問幾個人做到了?自己反省一下,誰做到了?」《如何修證佛法》
老子似乎並不接受「天下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」、「好中有壞,壞中有好」、「禍福相倚」這一套含混模糊、邏輯不清的說法,他說這種說法是「不遵守正道」(其無正也)導致,造成「人之迷,其日固久」。

41 章節 建德若偷:做好事要偷偷做,不要到處張揚


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
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
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
不笑,不足以為道。
故建言有之:
明道若昧,進道若退,夷道若纇。
上德若谷,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,質真若渝。
大方無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
道隱無名,夫唯道,善貸且成。

第一流的知識份子聽到「道」,會很勤快地去實踐它。
第二流的知識份子聽到「道」,只是了解卻不實踐,所以似有似無。
第三流的知識份子聽到「道」,不用了解就開口大笑。如果連笑都笑不出來,那沒資格稱為道。可見「道」是令人開心的。但是怎樣判別這樣是道呢?
所以老子有下列建議:
對於道來說,
當你真的明白道的時候,會反而好像愚昩一樣。
當你真的進步的時候,會反而好像退步。
當你感到道遠大到「視而不見」的時候,卻發現其實就在紡紗的線中。
有這些情況就表示你真的遇到道。
對於德來說,
第一流的德是虛懷若谷的德。德多到好像不夠。建立德行要像小偷一樣。貨真價實經得起考驗。
有道的方形並沒有邊角,有道的器具得花很多時間做好,有道的音樂發出「聽之不聞」的聲音,有道的遠見是沒有確切具體的形狀。
「道」隱藏在「無名」之中,只有這個道擅長於借別人東西來成就別人做事。


本章不難懂,但看到「夷道若颣」、「大音希聲」時,一定要想到《老子》第14章定義的「夷」和「希」的意義。

「建德若偷」要解釋一下。老子的意思是我們在建立德行的時候要像小偷一樣,也就是說,我們做好事的時候要偷偷摸摸地做,不可到處張揚。

另一個要解釋的是「質真若渝」,它的意思是:貨真價實,經得起時間考驗。「渝」是改變的意思,例如:此情不「渝」。一個東西的品質不論怎樣改變都是如此真實,就叫「質真若渝」。

我們常常講「疾風知勁草,板盪見忠貞」、「真金不怕火煉」,就是比喻要經過困難重重考驗才能突顯出真正的不變的真實,這就是「質真若渝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