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

40 章節 心胸開闊,不怕「反者」,幫助「弱者」

反者,道之動;
弱者,道之用。
天下萬物生於「有」,「有」生於「無」。

相反的事物是道的行動。
弱小的事物是道的功用。
所以看見有人跟你意見相反,你要知道這可能是道在行動。
看見有人天生殘疾,你要知道這是道要在他們身上發揮功用。
天下萬物發生於「有」,但「有」生於「無」。

本章很小,但不可小看。我們要研究這個「反」字。老子全書用了四個「反」字:
「遠曰反」(第25章)
「反者道之動」(第40章)
「與物反矣」(第65章)
「正言若反」(第78章)
字義似乎有由「返還」延伸到「相反」的現象,因為要走「相反」方向才能「返還」到原點,所以我採用「相反」的字義。

持守正道的人怎樣看待「跟自己意見相反」的事物呢?老子說那是「道之動」啊!不可以任意消滅或打壓它。《老子》第25章說「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」;所以「反」其實仍然是「道」啊!

所以千萬注意:「反者道之動」與「禍福相倚」是兩回事。老子在第58章明確指出「禍福相倚」、「正復為奇」、「善復為妖」都是人不遵守正道造成,這種循環才能迷惑人心那麼久!但是,「反者道之動」的「反」必須仍然是「正道」。「禍」就是「禍」,「禍」與「福」是相反詞,但不是老子說的「反」。

如果我們行於大道,仍然要「禍福相倚」,那麼為什麼要行於大道呢?

老子說過「有無相生」(第2章),但從來沒說過「正反相生」這類不通邏輯的話!他頂多只是說「正言若反」(第78章),還特別說那只是「若」。

至於老子為什麼用「反」來表示「遠」,而說「遠曰反」呢?我猜想原因可能是甲骨文或金文時期殘存「遠」與「反」的字義關聯,根據日本漢字學者白川靜的研究:原來「遠」這個字出自死喪之禮「袁」,「袁」的甲骨文如下:


這個「袁」的甲骨文就像在死者踏上通往永遠旅途之際,要為死者準備行裝,在胸膛下方放環形玉,希望這塊玉可以提醒死者早日返還,所以有「返還」之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