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10 章節 老子從沒說過「天人合一」

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
專氣致柔,能如嬰兒乎?
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
愛民治國,能無為乎?
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
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
生之畜之。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「玄德」。

身心擁抱著道,不要離開。
像柔弱的嬰兒一樣表達直接。
凡事借鑑別人,看清楚細節,不要出錯。
只做無為之事來愛護百姓,治理國家。
每次做重大決策時(天門開闔),都要心存生養萬物的母性。
知識淵博卻又不受這些知識限制。
最重要的是要明白:任何事物都是由「道」發生,其中有「德」,所以人沒啥了不起,不可自以為是。就算我們具體做了這些「為道」的做法,還是要提醒自己:人並沒擁有任何事物(生而不有)、不自以為是地做事(為而不恃)、不主宰任何事物(長而不宰)。這個就叫「奧妙的德」(玄德)。

老子雖然反對我們「靠自己」修道,但可沒反對「為道」,例如:
「從事於道」(第23章)
「為道」(第65章「古之善為道者」)「有道」(第77章「唯有道者」)
「求道」、「得道」(第62章「不曰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」)
老子講「為道」,就是沒講「修道」,倒是講過「修德」(第54章)。

「道」本身「惟恍惟惚」,而且又「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」(第14章),怎樣可以修呢?

所以老子才會說「載營魄抱一」及「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」,你只能和道「抱一」,不能「合一」。這個「一」與「道」的關係很密切,甲骨文中很多字都用「一」來表示「道」,但絕對不是「與道合一」的意思。老子也清楚表示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,但從來沒寫過「天人合一」!

為什麼我敢這樣解釋呢?除了《老子》全書找不到「合一」及「修道」這樣的字眼之外,《老子》一書處處可見「道」確實沒有缺點;不只如此,連「善利萬物」的水都還不是「道」,只能「幾近於道」,可見老子心中的「道」有多麼完美,大概僅次於「自然」。他說「王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。我不能想像老子會主張「天人合一」,那「人」豈不變成「道」或是「某某大覺者」?又要驕傲了!

但是老子的確主張人要「有道」及「為道」,又該如何做呢?本章寫了一些具體做法以供參考。

其中,「天門開闔」需要說明一下。據說後世道家認為,「天門」又是人頭上的某個穴位。我認為這也太玄了,老子自己說「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」,又怎麼會用一些醫學名詞呢?

根據我的研究,周王國春秋時期或以前並不怎麼用「天門」這個名詞,《詩經》及《易》都沒有用過「天門」,戰國時代的《楚辭·九歌·大司命》倒是有過「廣開兮天門,紛吾乘兮玄雲。令飄風兮先驅,使凍雨兮灑塵」。「天門」的意思就是「天的門」,用來形容天開始產生的某些變動(例如:雲、風、雨、塵)。

戰國時期的莊子解釋「天門」就更玄了:「有乎生,有乎死,有乎出,有乎入,入出而無見其形,是謂天門。天門者,無有也。」《莊子·庚桑楚》,「天門」結果是「無有」的意思,真不知道說什麼。

戰國時期之後,「天門」開始出現一些有趣的意義。在據說是西漢焦贛寫的《焦氏易林》(又稱《易林》)中,作者用「天門」、「地戶」來詮釋《易經》。西漢司馬遷在《史記·天官書》也寫「蒼帝行德,天門為之開。赤帝行德,天牢為之空。黃帝行德,天夭為之起」,但是這些都是老子之後500年以上的文獻了。

因此,我認為「天門開闔」的原始意義應該就是「天開始產生某種變動」的時候,也就是指「做重大決策」的時候,所以後面才會接「能為雌乎?」(心存孕育萬物的母性)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