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22 章節 「曲則全」不是「委屈求全」

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敝則新,少則得,多則惑。
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
不自見,故明;
不自是,故彰;
不自伐,故有功;
不自矜,故長。
古之所謂「曲則全」者,豈虛言哉!誠全而歸之。

「彎曲」則可以回歸「完全」,「寃枉」則可以得到「平反」,地上有凹洞則水可以灌滿,舊的去則新的來,因為缺少的人會去爭取而得,但是得到愈來愈多之後,我們反而迷惑了,以為又是自己「英明神武」。

所以聖人懷抱著「道」做為天下的典範。注意:聖人講「抱一」,不講「合一」。所以,聖人不自我炫耀,所以看得特別清楚;不自以為是,所以更彰顯他的德行;不把榮耀歸於自己,所以更有功勞;不自傲,所以可以紅很久。這是因為聖人不跟人家爭,所以天下人不能跟聖人爭。

古時候人說的「曲則全」,所言不假,真是因為「彎曲」到最後還是「回歸」原點,就叫「完全」。

這個「曲則全」被後世莫明其妙地解釋成「委屈求全」,並非老子原意,畢竟此「曲」非彼「屈」。老子自己都說「和大怨,必有餘怨,以德報怨,安可以為善?」(79章),是非黑白一定要分清楚,怎麼會叫人「委屈求全」呢?

「委屈」不一定能「求全」!那是壞人欺負好人的藉口!何況老子緊接著說「冤枉可以得到平反」(枉則直),那麼「委屈」就更不能「求全」了,說不通啊!

我認為老子要講的觀念是「委婉」可以「成全」,很多時候「蠻幹」沒有用,其實繞一個彎過去就可以成功了,這才是「曲則全」的意思。

因為「缺少的人會去努力爭得」(少則得),所以才會有「蔽則新」、「窪則盈」、「枉則直」、「曲則全」這些現象。一旦得到愈來愈多,我們就迷惑了,以為自己多偉大,這就是「多則惑」。

所以老子後面才會再強調「不自是」、「不自現」、「不自伐」、「不自矜」,這樣解釋文理才通順啊!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