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5 章節 「萬物」和「百姓」都是用來彰顯「道」的存在!
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
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
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?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
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
天地並不對萬物講「仁」,而是透過萬物來彰顯「道」的存在。聖人也不對百姓講「仁」,而是透過百姓來彰顯「道」的存在。天和地之間就好像打鐵的風箱(橐籥)一樣都只是彰顯「道」的工具,裡面充滿空氣時就壓不下去,但是你愈壓它,就愈多空氣跑出來。若是只會一直抱怨,最後還是一事無成,不如持守在「道」之中。

本章可以說是最容易被誤解的章節之一。首先,「芻狗」是古代祭祀用品,並非不值錢的東西,只是「芻狗」的功能是祭祀,重點在「祭神」。所以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、「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」並不是把萬物及百姓當不值錢東西看,而是把萬物及百姓當「彰顯道的祭禮」來看。

有些人出生而殘缺,或有某種先天疾病。按照「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」(第25章)的說法,他們缺陷的存在是「道」幹的好事嗎?不是的,那反而是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做一些彰顯「道」的事情。

看看台灣口足畫家楊恩典及謝坤山的故事吧!楊恩典先天沒有雙手,謝坤山意外失去雙手,但是他們都沒有放棄自己,反而做了更多一般正常人都完成不了的事,讓我們對生命有更多的感動。


楊恩典的故事告訴我們:生命是祭神而使用的「芻狗」,目的是「祭神」,是用來彰顯「道」的工具。我們如果只會抱怨,那就「多言數窮」了。

很多時候,我們明明沒幹什麼壞事,偏偏全天下不幸的倒霉事一下子都來了,於是我們怨天尤人,自艾自憐。老子說這樣不好,因為天地間就好像一個大風箱,「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」,如果只是一直抱怨(多言),最後還是一事無成(數窮),不如持守「道」中。

以往學者多把「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」翻譯成「政令繁多反而招致窮困,不如持守中道」。我認為這樣解釋接續不了上一段,因為如果「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」是好的,那為什麼又敎人要持守中道呢?我不知道老子為什麼不直接寫「不如守道」,可能是為了押韻吧?

後來就更玄了,聽說有人把本章當成老子傳授的某種氣功修煉功法,發明「橐籥功」,可以「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」,我不知道老子知道以後會作何感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