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25 章節 我們服從的「王」,是遵守「道」的「王」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
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地母。
吾不知其名,強字之曰「道」,強為之名曰「大」。
大曰「逝」,逝曰「遠」,遠曰「反」。
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
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
王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有東西混合完成,比天地還早出現。
他是那麼孤獨寂寥!不因外在環境而變,按照周期運行而不止,可以做為天地的母親。
我不知道他的名字,勉強寫他就叫「道」,勉強取名就叫「大」。
「大」到一定程度愈來愈看不見就叫「逝」,
「逝」到一定程度就叫「遠」,
「遠」到一定程度又會折返回來就叫「反」。
我們有時不能理解「道」的運行,所以要學會順從,因為「道」、「天」、「地」、「王」都可稱「大」,而「大」就是「道」。我們的世界有上述四大,「王」也是大,我們也要順從「王」。
不過,老子怕我們盲目順從,後面趕緊說,我們順從的王,是「王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的王。換句話說,要是這個王並不是「王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的王,這個王就是「不道早已」的王,下一章就會談到這樣的王「失根」又「失君」。

本章最後一段有很多不同版本,也產生許多爭議。在《帛書老子》1972年尚未出土前,這段話都是寫成「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,於是學者大多根據這一點主張老子是「人本主義」者,跟孔夫子同一掛。這就是戴著儒家的眼鏡來看老子,嚴重背離老子原意。

其實整本《老子》都在說明「人」有太多缺陷(請參考第12章),為什麼獨獨這句話突然說「人亦大」呢?其實那個「人」應該是「王」,不是人,抄寫錯誤。

馬王堆的《帛書老子》可以證明!《帛書老子》明白寫著「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」只是下一句仍然是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,我猜是因為忌諱寫出「王法地」這種字眼,可能損及王室尊嚴,所以改為「人法地」。否則以老子一貫的思考邏輯,不太可能前面都用「王」,結果後面又改用「人」,所以我將其全部改為「王」。



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,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長沙市。1972~1974年,考古工作者在這裡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。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,共出土絲織品、帛書、帛畫、漆器、陶器、竹簡、印章、封泥、竹木器、農畜產品、中草藥等遺物3000余件,寫在帛書上的《老子》出土了,上圖可隱約見到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的字樣。

老子要說的是,「王」的權力若最後沒有遵循「自然」,則不能存在;反之,現在存在的「王」,必然有「自然」的安排,也許我們一時不能明白,但是日後一定會恍然大悟,所以我們要順從「王」,服從「自然」的安排。

因此,我們要注意「反」這個字。《老子》全書用了四次「反」:
「遠曰反」(《老子》25章)
「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」(《老子》第40章)
「玄德深矣,遠矣,與物反矣,然後乃至大順」(《老子》第65章)
「正言若反」(《老子》第78章)
可見老子很看重「反」,我們面對相反意見時,千萬不要「非我族類」急於消滅它。這些「非主流意見」很可能是「道之動」,只是我們一時之間難以理解而已。我們要做的就是「順從」而已。

這就是為什麼老子在第65章說玄德又深、又遠、又與物反矣,然後才到「大順」,這個「順」就是「順從」,絕對不是「順利」的意思!
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