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12 章節 人性有很多問題:目盲、耳聾、口爽、心發狂、行妨

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,難得之貨令人行妨。
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。
故去彼取此。

人的感官很多,卻不見得有好處,色彩繽紛令人瞎眼,音律高低令人耳聾,味道分明令人口感舒服,騎馬打獵令人心狂野,稀世珍寶令人做壞事。
所以聖人看重實質而不重表面,去除表面功夫而取實質。

這章讀起來很簡單,主要講人性的缺點。「五色」、「五音」、「五味」都代表多的概念,並非說顏色只能分五種。人有眼睛可以看,卻常常被外表顏色蒙蔽;人有耳朵可以聽,卻常常被外在音律迷惑。所以,老子說人性有這麼多問題,我不相信他會認為「人性本善」。

老子也絕對不是「人本主義」者,而是「道本主義」者。 人只是祭神的「芻狗」。他跟孔子最大的分別在於:孔子認為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(《論語·衛靈公》),人是最重要的。人要有「禮」,藉由生活上的各種禮儀,完成各種人際關係的安排。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是「仁」。孔子可能不認為「人性本善」,但他認為「人性向善」,所以需要敎育,而且是「禮樂射御書數」全方位的敎育。孔子自幼聰穎,又好學,很快就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,又懂得「因材施教」的教育策略,很快就成為學生眾多的老師。

老子很不一樣。老子不認為「人性向善」,更不認為「人性本善」。透過本章的說明,老子應該認為「人性本惡」,請參考《老子》第25章。

因為人性本惡,老子必然認為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」都不靠譜,所以老子才會否定「仁」,認為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(第5章),「大道廢,有仁義」(第18章)。他也把「禮」罵得很難聽,說「禮」是「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」(第38章),從此與儒家結下樑子。



漢帝國的歷史學家司馬遷(西元前145-86)說:「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,儒學亦絀老子」(《史記·老莊申韓列傳》)。他把同樣認為「人性本惡」的道家和法家合併列傳,基本上是正確的認識。

但是這樣的老子可愛啊!該罵就罵,生氣勃勃,誰把他弄得不生不死、無私無欲、似人非人呢?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