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14 章節 不能「執道」的人,看了不明白,聽了不理解,抓了拿不到

視之不見,名曰「夷」;
聽之不聞,名曰「希」;
搏之不得,名曰「微」。
此三者不可致詰,故混而為一。
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繩繩兮不可名,復歸於無物。
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「惚恍」。
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。
執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

「夷」是遙遠,直到地平線看不到邊界,所以叫「視之不見」。
「希」是聽到聲音卻不明白。
「微」是努力抓也抓不到。
這三種情況不能明確區分,所以乾脆混合在一起解釋。它不是很抽象(其上不皦),卻也沒那麼具體(其下不昧),像繩子一樣連結萬物卻不能一一命名,最後再回到什麼都沒有的狀態。
沒有形狀的形狀,沒有樣子的樣子,就是「惚恍」。你迎向他,看不到他的頭;跟隨他,看不到他的背後。「道」其實沒有這麼「惚恍」,只要我們執行古時候已盛行的「道」,來駕御現代所擁有的,了解「道」如何開始,就可以紀錄「道」的歷程,並不「惚恍」。

本章很長,老子定義了許多字的用法,非常重要。他一方面形容「道」的模樣,講了半天最後又「復歸於無物」;另一方面定義了後面常用的三個字「夷」、「希」、「微」,這才是重點!

因為《老子》常用到「夷」、「希」、「微」這三個字,我們必須緊扣老子的定義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意思,例如:「大道甚夷」、「大音希聲」、「希言自然」、「夷道若類」、「是謂微明」。

老子說,我們一般人不理解「道」,明明看到了也聽到了「道」,卻不知道那就是「道」,這是因為不能「執古之道」,換句話說,不能「執道」的人,跟他講「道」也沒有用,因為他還是「視之不見」、「聽之不聞」、「搏之不得」。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