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23 章節 人生有涯,請尊重包容他人。

希言自然。
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
孰為此者?天地。
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
故從事於:
道者,同於道;
德者,同於德;
失者,同於失。
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
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
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
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
「自然」在講話的時候我們是「聽之不聞」的。所以刮風不會刮一整個早上,大雨不會下一整天,你要知道這是「自然」在講話,那他在講什麼呢?
「自然」要告訴你:天地都撐不久,何況卑微的人呢?
所以人在有限的生命中,都有他的生活信念,我們都要尊重。
所以致力推廣「道」的人,就跟「道」走在同一條路上,「道」也很高興有他同行。
所以致力推廣「德」的人,就跟「德」走在同一條路上,「德」也很高興有他同行。
所以致力推廣「失」的人,就跟「失」走在同一條路上,「失」也很高興有他同行。
因為無論是「道」、「德」或「失」,只要人有生活信念,他們都會很高興。很多時候只是我們生活信念不夠而已,當然也有人是沒有生活信念的(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)。

「從事於」的「事」是「侍」的意思,表示致力推廣某種概念。
「失」是喪失的意思,就是什麼都不相信的人,就是「有不信焉」的人。可見老子是很中立客觀的,你若什麼都不信也可以。重點是,我們要尊重包容各種生活信念。

本章說「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」,但第7章又說「天長地久」。矛盾吧?老子一下子說「天長地久」,一下子又說「天地尚不能久」,到底怎麼回事?

這是因為第7章的「天長地久」要說明的是「天地並非自己創造自己,並不以為自己是造物者,所以才可以長生」。而第23章說「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」是相對於人來說,人不要以為自己可以長生不老,每一個人終會死,要學會尊重包容別人。

由此看來,後世道家追求「長生不死」,真的不是老子的主張。老子追求「長生」,但不追求「不死」。

請注意「希言自然」的「希」,必須回到「聽之不聞謂之希」的意思,才能正確解釋本章真正的意思。所以我才在第14章時再三提醒我們要小心老子使用類似「A謂之B」或「A曰B」的句構。當老子有嚴格定義這個字的意思時,千萬不可隨便解釋。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